獨派請不要排除非暴力抗爭
在雨傘革命後,和理非、非暴力抗爭似乎成為了「鳩做」、「搶光環」的代名詞。而興起的本土派的抗爭大多均是勇武的,如光復行動和年初一事件,如此一來,非暴力抗爭如示威集會等看變成消耗民氣,一無是處。但我認為非暴力行動並非完全沒有意思,反而完全排除非 … [繼續閱讀]
在雨傘革命後,和理非、非暴力抗爭似乎成為了「鳩做」、「搶光環」的代名詞。而興起的本土派的抗爭大多均是勇武的,如光復行動和年初一事件,如此一來,非暴力抗爭如示威集會等看變成消耗民氣,一無是處。但我認為非暴力行動並非完全沒有意思,反而完全排除非 … [繼續閱讀]
面對本土派的勇武抗爭,飯民與保皇黨總是冠上暴力之「惡名」。早在2014年雨傘革命,學生前線已經提出「以暴制武」的概念,反駁左膠的「非暴力抗爭」,拒絕捱打。然而,整套主張得到全面落實並且取得一點成效,卻是兩年後的事情。2016年2月8日深夜至 … [繼續閱讀]
打破非暴力抗爭的迷信 重新審視歷史上的甘地 現代歷史上,和平理性非暴力抗爭的鼻祖是甘地。甘地享有「聖雄」榮譽頭銜,被視為印度獨立的關鍵人物,他的英雄事蹟,都被後世的教科書、傳媒等工具加以宣揚,美化「非暴力抗爭」為現代文明的成功之道,甚至印度 … [繼續閱讀]
盧峯昨日 (2 月 22 日) 在「蘋論」發表了一篇題為<永遠站在非暴力抗爭的一方>的文章。筆者認為,此文的思路代表著多數「和理非」支持者的想法,今嘗試逐點駁斥,以令迷途者知返。 「非暴力抗爭」失效,抗爭者「以武抗暴」 盧氏首先說: 文明、 … [繼續閱讀]
對於任何事件,如果不認識它的過去,便很難客觀地理解現在所發生的事情到底代表甚麼意義。 旺角騷亂一役,坊間討論的熱點,離不開示威者打破近年「和理非非」表達訴求的行徑,選擇拾起地上的磚頭或使用硬物,向警察還撃。暴力,當然沒有任何藉口,但且慢,我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