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在五、六十年代依賴南洋市場
香港電影在五、六十年代不得不依賴南洋市場,究其原因,
- 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局勢,打開了香港在東南亞的電影市場。
- 香港得到來自新加坡的電影投資。香港和新加坡攜手防止共產意識在電影蔓延。
- 1949年後的「中港邊界」,意味中港隔絕。
- 1950年代日本囊括香港、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為成員,推動東南亞製片聯盟,日本以香港為出口電影到新馬的基地。以上四項因素,令香港電影在五、六十年代依賴南洋市場。
香港曾為左派電影基地
在五、六十年代,香港是左派電影的基地。最早期時,香港與中國合拍電影的香港左派電影公司新聯,其1963年的作品《七十二家房客》被視為經典,非常賣座!後來更有不少的劇團改為話劇和邵氏重拍。
《七十二家房客》之所以重要,是它早在70年代前,已在為香港的本土意識鋪路,例如,電影對話由上海話改成廣東話、著眼香港房屋土地不足的問題、強調香港人互相守望的社群精神,擺脫「過客」心態。
Source:《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鄺智銘

《Polymer》(又名《聚言時報 》) 的意思為「聚合物」,我們期望集合網民:一班關注香港時局以至世界大事的人,把他們的心聲,傳達至網絡各個平台,讓大眾能了解一些主流傳媒不會報導的人和事,一些不為主流所接受的觀點與角度,都能在這裡,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