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化
最後的士大夫與世家大族之逝去
我諗近排大家都俾查良鏞嘅死訊,生平,評價等等掩蓋,我去睇呢啲文章嘅時候,我會用佢嘅本名去分: 「鏞」:亦即係金庸筆名嘅起源,代表有關金庸嘅十四本作品同地位,已經有足夠嘅文章同研究,某程度上,金庸亦係將「武俠小說」(主要是自己作品)推入文學研 … [繼續閱讀]
有聞「華夏」一詞使人欲嘔
筆者幼時聽長輩閒話家常,常聽得「我哋(們)鄉下人」;舊日「社會」如何,從未有聽「我哋(們)中國人」;舊日「中國」如何。「中國」一詞多見於近百年的書本報刊,「中國」又或「中國人」等詞乃現代教育所成就。 文化之伸展承傳,盡靠語言文字、宗族繁衍, … [繼續閱讀]
再談文學訓練 強制性愛國教育未打先輸
上次寫文,講過文學訓練係美國精英訓練嘅根本。但係除咗精英班之外,其實美國所有高中生都要讀英語文學。精英班同普通班嘅分別,係精英班每年睇多幾本書。例如同一級,精英班係每年十二本;普通班每年八本;輔導班每年六本。較慢課程,自然壓力變細,未必可以 … [繼續閱讀]
重建文化主體 復興華夏文明
一個國家的建立,必須建立道統及法統,道統就是國家之文化主體,即一國之內涵。而一國之興衰建基於文教的興盛,文化興旺,則國家繁榮,文化衰落則國家內憂外患。現撰文一篇,用歷史例子及國際情況講述建構文化主體的重要性及香港為復興華夏文明的必要。 (一 … [繼續閱讀]
文化同源 = 政治一統?
現代華夏一統,始於清末梁啟超,並由孫中山一代完成論述,變成中華民族嘅概念。中華民族,從來都唔係純血源論,否則就唔會有民國既「五族共和」同後來既「五十六朵花」嘅概念。所以動輒鬧人「你係黃皮膚,黑眼睛,就係中國人」,根本毫無邏輯可言,因為「黃皮 … [繼續閱讀]
對華夏邦聯的疑惑 —「你們會如何處理獨派?」
我常說,城邦派和獨派,是本質不一。就算他日革命,依然不一。而這個不一,將會在日後,做成更嚴重的分裂。在本人以前的文章,我也說過當中的不一,而也預算這種不一,是不相容,特別看到近日,青政的無力下,城邦派更是趾高氣揚。而我想起一個問題。 城邦派 … [繼續閱讀]